老均陶签筒
遗产编号:Ⅷ-52
遗产级别:国家级
¥1380.00
库存:100件
宜兴均陶生产始于宋代,它是从原先粗陶的基础上,通过釉料配方变化、经窑变而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。早在1935年,一件“宋钧窑天蓝窑变深紫蟠桃核笔洗”,曾获英国伦敦博览会奖章,展评该件作品时,加注说明“原名仿宜兴均窑里蚌式洗”。此件作品原是北宋宫廷陈设使用的贡品,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,可见宜兴均陶在宋代已颇负盛名,这也是迄今宜兴均陶发端北宋的早期佐证。在岁月的流转中,宜兴均陶至明代开始盛行。因烧造这类产品的窑址在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,故称均窑,又称均陶、宜均、均釉。
      宜兴均陶于浑朴中见妍整,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厚的民俗情趣,素以形制端重,釉色浑厚宜人而著称于世。它以“红若胭脂,青若葱翠,紫若艳黑”三色为基本釉色,细分有均蓝、均红、锆白、墨绿、淡蓝、古铜、芬花紫、金星釉等数十种,典型的天青、均蓝、云豆不灰不暗,不躁不跳,与园林的环境和植物的色彩相谐调。尤以“灰中有蓝晕,艳若蝴蝶花”的灰蓝釉更足珍贵。特别是均蓝的“窑变”,如星若花,蜚声中外,在国际博览会获得极高的赞誉,在日本更有“海参釉”之美誉,其艺术效果给人以“夕阳紫翠忽成岚”之特殊美感。